焦点要闻:【原】20230531高考复习:考场作文三问

个人图书馆-老程杂记   2023-05-31 10:04:59

【今日励志语】

1.不要背所谓的高考满分作文,背了就增加了跑题的风险。

2.影响考试成绩的不是突发情况,而是你应对突发状况的方式。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今日任务:考场作文三问。

我们分三个层次来完成任务:

一、把握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

我们以近三年高考作文题中涉及的概念及其对应的逻辑关系为例说明,请看下图:

举两个例子。

2022年新高考Ⅰ卷作文题,明确指出三个概念之间的关系:本手是基础,妙手是创造;基础理解深刻,才可能出现妙手;否则,难免下出俗手,水平也不能提升。

这道题概念之间的逻辑交代得非常明确,不存在审题障碍。因此,立意也非常清楚:将来无论从何职业,我们都要老老实实地练好本手,避免下出令人遗憾的俗手,争取有朝一日能练就令人惊奇的妙手。

而2022年新高考Ⅱ卷三个关键词之间的关系就需要辨析一番了。

因为材料出现的人物不同:科学家、摄影家、建筑家。而且他们的主张和成就也各不相同。所以,我们就要弄清楚这三个人是凭什么被命题人组合在一则材料里面的。

思考可知,凭据就在材料的第一段:他们都是不同行业里的奋发有为者,他们都从事着自己热爱的行业,有着创新性的努力,展示出开启未来的力量。

据此可将作文立意为:我们要选择自己热爱的行业,不断进行创新性的尝试,争取成为引领未来的有为青年,甘做实现中国梦的一颗螺丝钉。

立意确定了,就可以思考第二问了。

二、如何处理这种关系

这是指向解决问题的思考。

比如2022年新高考Ⅰ卷的作文,定了如上的立意后,可以有以下追问:

作为普通人的我(辈青年)怎样夯实本手技能?怎样才能避免俗手?那些牛人的妙手是如何练就的?我要如何为妙手的出现做准备?……

把这些问题想明白了,论证的过程也就落到了实处。

如此,写成文字就是文章的论证,分层讨论就是论证的层次。

三、追问思维含量

下笔之前一定要追问一下文章的思维含量。

思维含量的参考指标有很多,不同的人理解也不同。

但就考场作文而言,以下几个方面恐怕比较重要:

1.立意的起点是否正确?

2.如何体现论述的思辨性?

3.用哪些方法增强论证的力度?

4.如何突出论述的主体?

5.我的语言表达准确吗?有个性吗?

把这五问的答案关键词添加在作文的提纲之中,会提升文章的档次,也会让有效消除你的紧张,增加超水平发挥的可能。

最后阶段不要猛背所谓的高考满分作文,这种救急行为往往会适得其反。因为,背了你就想用,在考场上一看到与之类似的情形,就会因“熟悉”而疏于思考,马上就“欣欣然”套了上去,很容易写成套板文或大众脸。换句话说,背范文会大大增加跑题的风险。

最后几天,作文复习正确的做法是:拿出几篇以往大考时写的作文,针对思维方面的追问逐一修改和完善。

比如第三点:用哪些方法增强论证的力度?

常见的参考指标有四个:论证结构;论证层次;论证方法;论证语言。

如论证结构是否完整,开头和结尾照应能不能不要那么生硬?总分总的逻辑是否自然……

下面呈现一篇昨天的考场作文,大家品评一下——

【原题材料】

在《高山下的花环》中,梁大娘的儿子在战场上壮烈牺牲,而梁大娘却依然帮儿子还债。

老人家首先想到的不是要什么,而是清醒地想着她还应该还什么。而现实中,很多人往往用前者掩盖了后者,或者把后者的意义在无意识中弱化了。

【考生作文】

梁大娘的人格

当为国作战的儿子牺牲,只留下一纸遗书和六百二十块的欠账单,大娘忍着丧子的悲痛,毅然决然踏上替儿子还债的道路。作为烈士的母亲,她理应得到很多,但是大娘却完全没有考虑向国家索取,而是清醒地想着不能让儿子死后还在欠着别人,想着她应该替儿子还掉债务。

在梁大娘的身上,我们看到了堂堂中国人的脊梁。是即使家境贫穷也绝不以此为由来博得别人同情的高贵,是翻山越岭只为完成儿子的心愿,是正直,是善良,是诚信。这才是我们中国人的英雄本色。烈士的母亲,果然也是一位英雄!

也正因为中国有着千千万万同梁大娘一样有着美好品质的人在不断奋斗,中国才得以有了如今的繁荣。然而,当今时代向好发展了,但很多人却把曾经的美好品质弄丢了。他们以自我利益为重,斤斤计较得与失。他们清楚地计算着每件事背后的成本,在付诸行动之前已将事成之后的利益盘算得一目了然。他们计较自己的每一次付出,却将他人给予的帮助视作理所当然。

人活一世,不能只是为了自己。当我们欣然接受别人的帮助时,就应当悄悄在心里记下:来日,我定要将这份恩情还回去。此刻,我想追问一句:只是“还”吗?下一次,我们是否可以主动地“给”呢?常言道: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或许你一次微不足道的给予对别人来说就是莫大的恩赐。当你给快要枯萎的小花浇水后,它会还你美丽的花朵,愉悦你的心情。你看,自然界中的小生灵都懂得“还”,身为地球上最智慧的生物的不更应该懂得“还”吗?

相比于“还”,我们对“要”更为熟悉。回首往事,我们一定无数次“要”的理直气壮。我们总是会对父母提出各种各样的要求,并认为这是我们应当得到的,既然是父母,他们就理应对我们好,理应回应我们的要求。但是,换个角度想想,作为子女,我们不是理应回报父母吗?

现在的我们可以挺直腰板说出我们要什么,那是因为有人替我们承担了这一切。可是孩子会长大,父母会变老,我们终将独自面对这个社会,到那时,一切都要靠我们自己,索取是不轻松的,低头的滋味究竟如何,只有亲身经历过才能知道。

故事中的梁大娘不要返还,替英雄的儿子还债,赢得了大家的敬重,也彰显了人性的伟大。因此,我们要多想想自己能“还”些什么,有什么美好的东西给予他人,为社会做点贡献。这也是我们在这个世界上存在过的证据吧。

课堂活动

1.请同学们为上篇作文评一下分,列出评分理由。

2.拿出自己的作文,对照上面几点反复修改完善。

【结语】不要背范文,背了就有跑题的风险。另外,考前永远不要猜题,也不要相信所谓的专家押题。

相关链接:

20230516高考复习·作文立意:在保证正确的前提下扣题

20230503高考复习:作文一句话立意训练

热文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