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最近,一则《江浙沪独生女,打工人最眼红的顶配人设?》的推文在社交媒体火了起来。让“江浙沪独生女”的标签又一次进入大众视野,并引发广泛热议:“希望下辈子是江浙沪独生女”“想试试不用为钱发愁、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是什么感觉”“江浙沪独生女的家庭疼女儿,也尊重孩子,真的很有爱”……
什么是“江浙沪独生女”?网上有这样的解释:她们出生在江浙沪的富裕家庭,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读国际学校,甚至出国留学;家长不会过度鸡娃,会佛系地对待她的就业情况,毕竟“不指着她养家”;但在婚恋上,却又会保守地替子女规划,找本地家底相近的人结婚,是最优的选择,等等。
这也为说明了为何偏偏是江浙沪的独生女令人艳羡。事实上,自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以来,全国各个地方都有独生女,但其他地方的市场经济、民营经济普遍不如江浙沪。而很多时候,经济的发达,不只是生活水平的偏好,个人有更多的机会和选择,更有着生活方式的改进、文化理念的与时俱进,以及其他种种好处。
但作为群体标签,“江浙沪独生女”显然也难免被人浪漫想象。毕竟,道理不言自明,肯定不是每个江浙沪的独生女生活都如人们想象的那么好。子女过得好不好,与父母不无关系,纵使江浙沪那边民营经济发达,不少人都因做生意而赚取了不少财富,但不说社会财富分配中的“二八定律”,至少也可以确定,那些让人羡慕的“江浙沪独生女”,现实中应该只是一小部分。
一小部分人却引来一大部分人的艳羡,为什么呢?原因在于,网络上的舆论情绪有感性的一面,一旦某事能引起人们的共鸣,很容易发生“沉默的螺旋”现象,即一种声音一开始受到欢迎,后面只会越来越大,其他声音就会沉默下去。更别说还有一些自媒体在推波助澜。
人们羡慕“江浙沪独生女”,归根结底是羡慕其有一对好父母,可以给其优渥的生活环境,以至于人生能够被兜底,哪怕不奋斗也能衣食无忧。这样的羡慕,其实早已有之,并不稀奇。如今之所以成为一种集体情绪,仍然是躺平现象的持续演绎。就像近来兴起的“全职子女”现象,本来就是以前被批评的“啃老”,但如今似乎越来越被人理解。
经济形势不好,就业境况不如人意,缺乏对未来的稳定预期,人们的思维和选择就会越来越保守。羡慕“江浙沪独生女”的安稳生活,希望自己也有来自家庭、父母的足够支持,以对抗自己生活的不确定、人生的不安稳,正是如此。
昆明日报评论员
责编:李晓梅
编审:符亚丽
终审:周晓雪